【交汇点客户端】左手医疗,右手养老!“苏适”养老托起老年人幸福“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2-03-04浏览次数:10

《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指出,未来5年,将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如何构建居家社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内几家医养、康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机构探访。

创新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与社区机构协调发展

“这里可以打牌、下棋、唱歌、健身,器材样样都有,还可以和邻居们聊聊天,实在好!有时午饭不想回家烧,也在这里解决。”在南京市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家住南京玄武区丹凤街的张本仁大爷,今年67岁的张大爷退休前是江南水泥厂的工程师。如今,他和老伴儿天天到中心打卡报到,雷打不动。

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由政府无偿提供场地、南京悦心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负责人高庆玲告诉记者,中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中心内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全部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聘请的十几位护理员还可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提供送餐、助浴、聊天、读报、购物、打扫卫生等服务。不仅如此,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与南京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医生前来为老人免费进行血压监测、血糖检查、开展健康咨询。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既是千家万户的关切,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据调查,在江苏,8成以上的老年人更愿意居家养老,而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最优路径,大力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建设老年医院、护理院,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落实老有所医,让更多的老年人既长寿更健康。

省卫健委老年健康处处长赵恒松表示,目前,我省已经组建1.3万个家庭医生团队,开设家庭病床超过1万张,建成1302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健康指导、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等综合服务。并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支持医疗机构与社区服务平台结合,建立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南京江北新区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正在着力打造一种新型的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于一体,拥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和药房。“现在医保已经接入,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慢病开药。” 南京普斯康健居家养老负责人戴玉玲说,不仅如此,养老服务中心与在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下的桥荫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紧密渗透,建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建档、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将医养结合的各类服务对接在民政、卫生、社保公共平台上,把社区医院搬进养老服务中心。

家庭病床,为失能老人点亮曙光。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护士张静告诉记者,她长期为一位88岁的失能老人定期更换鼻饲。而此前的几年里,每个月在需要更换鼻饲管的时候,家属就要打120从家里把老人折腾到医院,费钱费力费时。如今,社区有了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困扰这个家庭多年来的问题。

戴玉玲告诉记者,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自20162月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服务了11855位老人,共计40余万人次。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最大限度将养老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在发力。

细节服务到位 贴心用心让老人放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医疗资源供给作用不容忽视,且有着巨大优势。当前,省内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着手探索“医养一体化”社区养老新模式。早在2019年,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医养一体化社区养老新模式的工作经验就已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算得上是社区养老新模式的优秀样本。

从南京地铁10号线小行地铁站出站走不到10分钟,便来到了南京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通往医院的路上,公益广告牌上的一句话诉说着这个社区医院的服务目标——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有温度的医疗照护服务。

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目前省内社区医院中规模体量较大、养老功能齐全、涵盖了安宁疗护病房、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慢病4S小屋、养老病床等较多养老服务形态的社区医院。在这里,有一个单独的院子和一幢6层小楼,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的和怡老年照顾中心。

“这里蛮好的,好多老人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集体年代,很热闹。”记者探访时,92岁的老人王新义正在和怡老年照顾中心外的小院子和儿子、儿媳聊天。老人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来她是一位带癌生存的老人。王奶奶的儿子告诉记者,2020年下半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水时了解到了和怡老年照顾中心,便来到了这里。冬夏全天都有空调,每天老人们一起吃饭、下棋,过年过节还会为我们老年人举办活动,社区医院的医生就在隔壁,万一有个小毛小病他们直接上门就解决了,比之前待在家里请保姆照顾方便很多。说起住在这里的好处,王奶奶连连称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明飞告诉记者,从201612月领到养老许可证后,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行业。疫情之前,住在这里行动方便的老人可以随时回家或者外出散步,子女也可以随时来探望。而实惠的价格也让不少老人放弃请的住家保姆,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目前,共有21名专业的家庭医生、50名护士和近40位护工组成专业的护理团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和普通的医疗服务等,老人不需要搬动床位就可以直接看病问诊,可以满足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以更加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为特色。周明飞介绍,老人处于手术、卒中等疾病康复期时,需要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照顾,而这时住院可能会占用医疗资源,一般的养老机构也不会接收,所以这一部分患者属于医养结合的管辖范围内。目前,医院有60多张床位都是养老床位。

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省内首家开设安宁疗护的社区医院。“生命有始有终,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这份安宁,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明飞指出,安宁疗护并不是放弃对患者的治疗,而是通过语言和人文关怀,让老年人更加舒适、体面地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当一个生命逝去时,他们的亲人特别是老伴儿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影响身心健康,这时,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哀伤指导。”周明飞说。

2020年,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标南京市雨花台区社会福利院的建设改造工作,未来,将为更多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康养服务。

筹资难、缺人才 如何疏通行业难点堵点?

在记者采访调查中发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短缺、医养结合筹资难等问题,几乎是整个医养、康养结合行业面临的问题。

数据显示,江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3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3%,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但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匹配的是,江苏的养老护理人才严重不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通用评估标准和民政部门的相关标准,目前江苏共有失能失智老年人64.2万人,部分失能老年人69.7万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分别按照316:1配备养老护理员,全省共需要养老照护员33万人,但目前仅有6.13万人,缺口近27万。这6.13万一线养老护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护理员以上职称的仅1700人左右。

医养结合难,难在专业人才的缺乏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田侃注意到,一直以来,养老专业人才缺乏、以“小老人养老老人”都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这是常态。让稍微年轻一点的老人去照顾更老一点的老人,是各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的举措之一,这同时也是由于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的‘低意愿’导致的。”

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具有本硕博招生资质的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养老学院;2021年,第一批学生走进校园。田侃坦言,在招生过程中,就不乏家长和学生谈到对这一工作的偏见。传统观念认为工作分三六九等,这对养老专业招生来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乏有家长和学生表示不愿意服务老人。根深蒂固的偏见非常难打破,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养老服务人员具备综合性、专业性的知识储备。如何打破僵局?“想要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田侃认为,一是增加经济补贴提高报酬,二是加快职称改革,以职称管理做人才工作。“从我们学校自身来说,把课程设计好,切合实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养老人才任重道远。”

“事实上,医养结合的本质就是一种深度融合,主体包括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院长周建芳教授表示,总体来看,医养结合更大的需求在社区,但如何把需求变为市场,需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多点发力。一方面,可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政府制定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对市场准入、土地供应、建设运营、床位补助、保险补助和相关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加细致、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运营,以及扶持医疗机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让更多的老年人转变观念,更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医养老康养,并在家人的帮助下了解到权威、有效的健康养生信息源,有效地进行自我保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蒋明睿 仲崇山

来源:交汇点客户端20223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284959271578565&wfr=spider&for=pc